博士论坛

  • 数字媒介时代健身直播秀传播的典型特征、衍生问题与发展路径

    徐磊;王锴;任礼姝;黄东亚;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媒介技术和资本耦合视角,对数字媒介时代下健身直播秀传播的典型特征、衍生问题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健身直播秀是媒介技术和资本共同加持下而形成的全民健身新方式,其传播的典型特征在形式上呈现出具身化和化身化使得“在场感”不断提升;在内容上呈现出趣味化和情感化使得“娱乐感”日趋明显;在效果上呈现出全民化和沉浸化使得“互动感”不断增强。同时,数字媒介时代健身直播秀传播也产生了身体缺场引发空间感与意义感渐失、技术麻痹造成大众思考判断力不断下降、资本逐利的本性日趋暴露等诸多衍生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数字媒介时代下健身直播秀传播的发展路径:重拾交谈引领身体在场的空间感和意义感;保持独立思考引导正确的健身观和价值观;把关网络社交媒体领域确保健身直播良性发展。

    2025年02期 v.43;No.20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冰雪经济专题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践行策略

    齐千榕;高寰宇;高圆媛;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研究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及时代特征,同时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终端市场升级以及产业链升级五方面入手,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理论逻辑。结果表明,尽管新质生产力能够激发冰雪产业的创新潜力,但技术人才短缺、资本投资不足、市场对接不畅、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研究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经济支持为后盾,增强产业投资力度;以市场适应性为基础,强化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对接;以政策支持为保障,更新并夯实法律法规建设等践行策略。

    2025年02期 v.43;No.205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新质生产力推进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宋振鹏;方方;刘姣;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新质生产力推进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逻辑理路和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推进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强调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进冰雪产业资源链绿色化、技术链智能化和文化链创新化;但目前仍面临冰雪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导致技术与资源融合难度高、转型成本高昂导致冰雪企业技术升级动力不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创新活力、数据要素未充分挖掘限制技术协同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推进策略:完善冰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延长产业发展周期,提升技术融合效率;制定转型激励政策与构建融资创新模式,缩短技术投资回报周期;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丰富人才就业渠道,激发产业技术升级活力;挖掘产业数据价值与加强产业数据监管,畅通冰雪产业数据堵点。

    2025年02期 v.43;No.20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数智技术赋能体育个性化学习:内涵、机制、困囿与进路

    王瀚;张艺萍;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数智技术赋能体育个性化学习的学理内涵、作用机制、现实困囿与实践进路。研究认为,数智技术赋能体育个性化学习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一个中心、三个导向”,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目标—行为—结果”的三重导向。数智技术赋能体育个性化学习面临着“技术化”的思维模式,重工具理性的中心偏向;“程序化”的目标锁定,标签式设计的方向偏移;“控制化”的服务供给,隐藏式依赖的路径偏离;“片面化”的体育评价,机器式产出的结果偏误等现实困囿。据此提出相应的实践进路:突出技术的“赋能”作用,回归“以体育人”的价值理性;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体育数智技术的研发流程;强调自主建构体育学习模型,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深挖体育个性化学习内隐元素,坚守数智的伦理道德底线。

    2025年02期 v.43;No.205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责权利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赋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研究

    陈淼;姚小林;

    家校社协同赋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对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和提升国家体育实力发挥着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责权利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赋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理论依据、关系表征、现实问题和治理路径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在现代管理学的责权利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赋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被视为一个责任共同体、权力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社会实践。这三个共同体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家校社协同赋能的基础、方式和核心。然而,现实中存在责任失衡、权力失位、利益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家校社协同赋能质效提升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责任意识、科学配置权限、合理分配利益的治理路径,旨在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025年02期 v.43;No.205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乡村振兴下体育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动力、逻辑与路径

    杨雨洁;宋韶阳;白雪;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乡村振兴背景,深度剖析体育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逻辑框架及纾解之策。研究发现:动力机制包括驱动力机制,供需两端内生-外在动力机制和底层与顶层推-拉动力机制;状态表现机制,乡村体育治理方式-体育经营模式-体育消费行为;主体响应机制,消费者-体育企业-地方政府协同响应机制助力。构建绿色发展,对标双修;价值引领,文化繁荣;高效输出,对口回流;横向联合,纵向推进;三治融合,多元共建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织牢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打造全民健身新空间;健全现代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宜居生活空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社会空间;促进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宜业生产空间;加强乡村复合型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发展新空间;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生态体育,培育生态宜居空间的发展路径。

    2025年02期 v.43;No.205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国体育制度变迁:演进逻辑与实践指向

    牛清梅;张超;

    中国体育制度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智慧总结和实践经验。在深入推进中国式体育制度现代化,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语境下,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不同时期体育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时代责任及其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实践指向,旨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观理论,为推进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制度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和启示。研究认为:中国体育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迎合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针。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土壤已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代体育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体育话语权、体育科技等相关领域均衡发展,需要摆脱体育工具理性价值的路径依赖,使体育事业发展回归本质,最终实现全民健康。

    2025年02期 v.43;No.205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应变视角的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张超;梅媛;李永明;梅杭强;李世宏;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尽管学术界对此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理论共识尚未形成,深化讨论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传统武术在历史演变、地域差异、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中的适应性发展。研究得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适应变化的过程,涉及对历史、地域、时代和环境的适应。并借鉴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廖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了拳师个体在武术动作创编中的差异性,指出传统武术的发展应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而有所侧重的选择,以实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有效传承。旨在为传统武术的适时再“应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2025年02期 v.43;No.20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哲学考辩与文化阐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道与路”

    王国全;陈昌;倪依克;

    自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理论与实践发展以来,前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处于敬畏传统力量的内在超越过程,考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学者从未在理论层面停步,人民也未曾在实践层面止息。研究的哲学考辩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视角出发,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相关的历史逻辑、认知观点、精神价值,再以其文化功能促进人民的身心发展、民族团结。最后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道和路”,“道”体现于民族传统体育“强筋骨”的身体之“道”和催人灵魂的心力之“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下的“体育强国”之路、“文化强国”之路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青年要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意蕴,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民族精神更加丰富、民族血脉更加热烈。

    2025年02期 v.43;No.205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运动训练学

  • 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下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孟敬超;王军;于阳洋;

    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对完善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时期国家关于体教融合与足球发展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分析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与革新,总结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呈现多元化交叉融合趋势,但人才培养仍存在“格雷欣现象”;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性工程稳步推进,但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仍无法深度融合;全国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已实现融合,但仍存在赛事融合机制不完善现象;统一全国足球比赛理念已初成共识,但各级国字号比赛理念不同未起到引领作用。未来发展应加强青训监管力度、取消普及阶段选拔;破解中学学训矛盾,提升校园足球水平;完善竞赛融合机制、稳定融合竞赛体系;统筹顶层理念一致,实现全国理念统一。

    2025年02期 v.43;No.20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张情;曹田;侯沛伟;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多个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深入剖析我国2014—2024年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355篇文献,以期全面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现状,厘清近十年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处理和分析数据,紧密围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变迁、体系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三大研究主题,并对相关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研究表明,近十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经历了一次峰值与两次起伏,研究人员与机构主要集中在各大体育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校园足球”出现频次位居前三,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领域主要研究热点。总体来说,建议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方面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制度精准化”“模式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目标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凸显其教育性、实用性、科学性。

    2025年02期 v.43;No.205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运动人体科学

  • 八式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本体感觉和足底皮肤触觉的影响

    张藤;宋祺鹏;李丽;

    目的:探讨16周八式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膝关节、踝关节本体感觉和足底皮肤触觉的影响,为老年人寻找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招募了39名老年人,随机分为太极组(n=26)和对照组(n=13)。太极组进行为期16周的八式太极拳练习,对照组接受16周预防跌倒的健康知识宣教。在练习前和练习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膝关节、踝关节本体感觉和足底皮肤触觉测试。结果:(1)在膝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背屈的本体感觉阈值上,时间与组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事后检验结果显示,与练习前相比,太极组在16周太极拳练习后,膝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的本体感觉阈值显著降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在大脚趾和足跟部位的足底皮肤触觉阈值上,时间与组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事后检验结果显示,与练习前相比,太极组在16周练习后,大脚趾和足跟部位的足底皮肤触觉阈值(P<0.001)显著性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为期16周的八式太极拳练习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和足底皮肤触觉,表明八式太极拳是一种适合老年人进行锻炼的有效方式。

    2025年02期 v.43;No.20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欢迎订阅2025年《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正>《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体育学院主办,以冰雪为特色的体育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博士论坛、冰天雪地学术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等栏目。

    2025年02期 v.43;No.20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正>《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体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体育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载涉及体育领域的学术论文,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设有博士论坛、冰天雪地学术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等栏目。

    2025年02期 v.43;No.205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